首页 > 文史 >

博物馆要做好文化育人大文章(新论)

发布时间:2022-08-22 11:09:13来源:网络转载
 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是文化惠民的初心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

  

  今年暑期,许多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们走近历史、感受文化、体悟精神。“双减”背景下的第二个暑假,博物馆为青少年公共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场所和平台,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建立在馆藏文物、标本等基础上,并按一定的形式分不同主题开展,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博物馆应当主动而为,做好文化育人这篇大文章。

  文化育人要做出特色。2021年,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很多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题、特色,其专门馆藏是做好社会教育的宝贵资源。在传统文化、美育启蒙、科普教育等常态活动基础上,各个博物馆可以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博物馆,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为主旨,相关社会教育活动集中在爱国主义、家庭亲子、传统文化、特殊群体关注等主题,开发了《成长之约》系列动漫以及民族精神大讲堂、家庭亲子科普周等多个品牌活动。实践证明,只有把握好自身特点,把社会教育活动与博物馆特色、主题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育人要做好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区块链……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在虚拟现实中营造高沉浸感的学习场景,在“数字教师”的导引下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教育过程和效果并不断进行优化……乘着数字化、智能化的“东风”,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文化触达观众的途径,更好地激活文物中蕴藏的历史密码、文化信息、精神基因。当博物馆的展品和科技深度融合,社会教育工作就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感染力。

  文化育人要做成长效。博物馆作为公益机构、文化机构,做社会教育不是一阵子的事,而应该是贯穿博物馆发展始终的使命。这也进一步要求,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要找到抓手、形成载体,追求长期效果。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重点聚焦家庭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打造博物馆“亲子+”家庭活动品牌。进行“家风故事汇”展演,出版图书《我的家风第一课》,创编“我爱我家”全国家庭情景剧……融合展览、演艺、图书、音频、动画的“家风”产品,累计受众超3亿人次。我们在探索中发现,锚定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开掘,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打造品牌,产生广泛、持久、深入的影响力。

  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是文化惠民的初心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当代生活,博物馆必将在文化长河、时代脉动中保持不断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部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2日 05 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