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发布时间:2022-11-22 19:27:46来源:网络转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还需聚力赋能稳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激发更多内生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输入更多动力源。

  强化基础配套能力

  智能终端厂商vivo日前召开开发者大会,发布了更新一代自研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此前,vivo还发布影像战略,展示了多个影像相关的自研技术成果,包括自研影像芯片等。以vivo为代表的国内智能终端厂商纷纷布局操作系统和芯片,不仅为了从同质化的手机行业中打开新局面,更是为了产业链自主可控,在产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就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统筹补短板、锻长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当前,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10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个人计算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手机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在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但制造大国要走向制造强国,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仍是必修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表示,实践反复证明,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不断增强制造业发展韧性,把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制造业韧性已成为检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甚至国家安全的“仪表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介绍,为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我国加快推进制造业链群式发展,在关键缺失上“补链”、在基础薄弱上“稳链”、在卡点堵点上“畅链”、在上下游产业上“延链”,构建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打造25家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幅提升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大国博弈、地缘冲突、突发疫情中展现了充足的韧性,筑牢了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地位。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还需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加强基础制造工艺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同时,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推进工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抓住创新战略基点

  油烟机可实时监测油烟排量自动调节风量,智能锅能根据食材和菜谱与智能灶具实现自由联动,蒸烤箱自动判断烘焙时间等,这是方太集团最新推出的高端智慧成套厨电。自创立之日起,方太一直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正如方太集团副总裁孙利明所言,充分重视基础科研,从根本打破技术壁垒,才能推动厨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三大核心科技”的技术引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创新自信”,对于打造中国厨电未来的标杆和标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从创新体系看,我国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从创新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与主要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在一些制造领域的短板和弱项依然较多,诸多企业长期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之痛,难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升级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制造业在更高平台上行稳致远。

  对此,付保宗认为,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对接衔接,加快提高制造企业创新水平和效能。一方面支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升制造质量、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强化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衔接,打造高层次和适用性制造业人才队伍。

  “要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动力。还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绿色节能发展。”赵刚说。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联想集团全球“母本工厂”——深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即将规模投产,项目总投资额达人民币20亿元,将实现1600万台智能产品的产能,产值超500亿元,带来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深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供应链效率更高、产品品质更好,提升整个供应链韧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孵化器助力中小企业在产品工艺化、智能化生产等方面有本质性的提升。”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负责人关伟说。

  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国经济崛起必然伴随着一批跨国公司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的成长。”关兵介绍,2012年以来,我国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一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链带动力的龙头企业,2022年,96家工业企业入围最新《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比2012年增加51家;2012年至2022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由19.7万亿元增长到47.1万亿元,增长1.3倍。另一方面,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设制造强国,重点在激发制造业内生动力,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把培育发展优质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保护和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与活力,才能提升制造业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付保宗表示,要落实好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政策,加大要素协调保障力度,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具有主导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提升“专精特新”水平,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激发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更优环境和更稳预期让各类企业敢干、敢闯、敢投。

  “我们将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机制作用,积极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组织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违规涉企收费专项整治、降电价第三方评估等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稳住企业这个根基。”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王文远说。

  黄 鑫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